1845年,英國人James Tait在廈門成立德記洋行,屬英屬東印度公司。
1867年德記洋行於安平設立據點。
當時台灣有五大洋行,分別為英國德記洋行、英國怡記洋行、英國和記洋行、德國東興洋行、美國唻記洋行。主要是從事海外貿易,包括砂糖樟腦的輸出。
清廷割讓台灣給日本之後,英國貿易商結束德記洋行的經營,由大日本製鹽接收使用。
光復之後,成為台南鹽場的廳舍及宿舍。
1979由台南市政府收回整修,1981年對外開放,規劃為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為台南市定3級古蹟。
位於安平古堡附近的德記洋行是典型的西洋殖民地建築,斜屋頂 、高台階、磚造樓房、拱圈迴廊及寬闊的庭園……。
全棟的建築風貌──兩座並排的「歇山」式屋頂,呈現出穩重的灰黑色,配合雪白的雙層拱圈和綠釉瓶欄,整體外觀顯 得極為簡潔明朗、氣派大方。





德記洋行入口處簡報室建築牆上有一隻劍獅,,我對它非常有興趣。
傳說鄭成功的部將會在住所前掛上劍獅,宣示此處是為官人家,這樣就沒人敢來騷擾,
漸漸地,劍獅就演變成安平地區的避邪吉祥物。


附近還有怡記洋行的舊址,不過已經拆除。



唻記洋行的舊址現在在賣豆花


安平樹屋位於德記洋行後面,原是德記洋行的倉庫,根據台鹽退休場長張坤煌先生說,1935年 在此上班時,倉庫牆面就已經有榕樹盤根,可見此處榕樹已有百年樹齡。
本處光復後改為台鹽倉庫,曾一度荒廢任由榕樹寄生,經過半個世紀,形成特有的屋樹共生奇景,類似吳哥窟大樹盤纏著「塔普倫寺」。
安平樹屋的奇景,引發藝術家的創造意念,在經費的支持下一度進駐其間。
後因活動終止,樹屋再度閒置,直到被列入「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的整體規劃中,
經過專業的規劃,於93年底整修,提供木棧道讓人穿梭於樹屋之間,形成特殊的地景建築,重現於世人眼前。(資料: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從安平古堡的塔頂往德記洋行方向望去。
白色建築是德記洋行,後面那片森林就是安平樹屋






安平樹屋從外面看過去,可見到一些大樹盤據在房屋上。
其實裡面更是別有洞天。





從榕樹深入屋牆生長的樣子,馬上可以知道這些榕樹就是我們常見的雀榕。
雀榕的果實被鳥類食入,鳥類的糞便裡的種子落在屋子上,沒人處理就會在房屋的任一角落生長。
經過幾十年後就會形成這樣的景象。



房屋裡面榕樹根盤根錯節,卻也生機盎然。








從屋頂垂下許多氣根






還規劃讓遊客走到二樓參觀的空橋



這麼大一叢樹長在二樓屋頂,房子沒塌下來,而且榕樹生長處也沒看到甚麼泥土,很奇特。



樹幹相當粗壯,建築物也很穩固,真不知道是樹撐屋還是屋撐樹。



走上二樓看到的奇景,現場看是很壯觀的
大家慢慢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laucipp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