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在台北展出時,沒時間去觀展,幸好台中也爭取到了,於是趁沒班的時間,在第一天的展出就獨自前往參觀,果然如預期的,非假日又是大家還不知道有展出的第一天,真的沒有人潮,花了兩個鐘頭時間,邊看邊錄邊聽解說。因為沒有人潮,可以使用腳架把動畫錄的很好,錄影時也可以不管相機,專心欣賞大螢幕,是一場很棒的清明上河圖之旅(後來看新聞發現,首展3天人數竟然超過3萬人)(11月26日帶小朋友去看時已經超過40萬人次了,早上9點時外面排隊的隊伍數百公尺,改成晚上6點進去,雖然不必排隊,但裡面的人數也是很可觀)













地點在烏日高鐵站旁邊的大台中國際會展中心,外觀很像一座鐵皮屋,很不氣派,不過裡面展出的空間相當的大。容納這幅巨型的上河圖綽綽有餘。


會動的清明上河圖總長度110公尺,高度6公尺,
畫中人物1068人,白天691人,晚上377人,白天晚上4分鐘一個周期。
相對比照北宋張擇端的原作   尺寸是528x24.8公分,人物684人
動員2000人耗時2年製作,使用12部電影級投影機投攝在螢幕上。













城樓門





因為有日夜的變換,所以感覺很炫麗,所以不管是古代或現代,夜景都是很討喜的。





豪華大酒樓孫羊正店





夜晚的孫羊正店






















虹橋








清明上河圖由右到左,是由汴京開封的郊區進入城市中心
由驢牛垂揚漸漸進入都市的熱鬧繁華
這裡一系列的錄影是由左到右,也就是從鬧區到郊區。



趙太丞家  公共水井  香料舖

太丞指的是太醫,也就是國醫,趙太丞家就是趙太醫開的醫院。
趙太丞家是整幅圖唯一在屋脊有燕尾的府邸,表示這是一戶官宦人家。
宋代的醫官可以自行開業,對照現在的公務員醫師不准開業,感覺現在的法律真是嚴格。

趙太丞家前面有三個婦人,有兩個人抱著嬰兒,所以可以知道趙太丞可以醫治婦科跟兒科。
廣告牌上寫著「治酒所傷真方集香丸」,看來孫羊正店的
許多酒客應該是他的病人。
趙太丞家旁邊有一個公共水井,是個四眼井,四眼井比圓形井更方便多人取水,畫中有3個人正在取水。
十字路的左上方是一家香藥舖,招牌寫的是「劉家上色沉檀揀香」,賣的是上等的香料,不是一般百姓買得起的





孫羊正店   久住王員外家   說書

汴京有100多種行業,以酒樓跟飲食店最多
大型的酒樓叫「正店」,汴京城中有72家正店,宋徽宗與李師師的風流韻事就是在正店「白樊樓」發生的。
畫的上方是孫羊正店,孫羊正店是一家三層樓的酒樓,生意非常好。
導覽手冊寫著"門口前擺設幾個花瓶狀的燈,可能是文獻所载的「梔子燈」
,即是酒樓有陪侍妓女的標誌。
畫的下方是久住王員外家,是一家旅館,可以讓從遠方來京城經商洽公考試的人長期居住,二樓有一個讀書人正在吟詩背誦,準備考試。
孫羊正店的左方聚集一群人,這是說書人正在說書。
聽說書在當時蔚為時尚,這個十字路口的兩個轉角就有兩處說書,一處在孫羊正店旁邊,另一個是在十字路口的對角人群聚集處。




城門樓是清明上河圖最宏偉的建築,有個階梯可以到頂樓登高望遠。
有一列駱駝隊剛好穿過樓門,市區不是沙漠,有駱駝隊經過很特別,叮叮咚咚的聲音會讓人想要一探究竟。
城門旁有個水池,晚上有人在這兒放水燈,非常漂亮。





過了城門之後,有一戶官宦人家,門口有人悠閒著休息著,
旁邊有個算命攤,招牌寫著「看命 決疑」,北宋的算命風氣相當盛行。




十千腳店
相對於正店,腳店是中小型的酒樓
腳店必須向正店取酒沽賣,一家正店可以批發酒類給三千家腳店
所以當時繁華的汴京,腳店的數量非常之多。
十千腳店位於虹橋之下,是黃金地段,生意當然很好。
腳店的大門口有一座巨型的樓閣式高架,名為「綵樓歡門」,是酒樓招攬客人的特有裝置。
綵樓歡門上方高懸著寫有「新酒」二字的酒旗,簷下兩側還掛著「天之」「美祿」兩個招牌,宣傳店內酒類的美味。
右邊還有一跟長杆,上面有一個鳥形裝置,是一個風向儀,可以指導船隻航行,有個專業名詞叫「五兩」。
酒店的二樓剛好有兩位酒客在喝酒




虹橋
虹橋是整個畫的中心。
原作張擇端版本畫的是木頭橋而不是石頭橋,這是跟其他版本最大的不同。
長約20公尺,寬約八公尺,無橋墩跟橋柱,可利於船隻通行。
橋道的兩旁攤商林立,人潮熙來攘往,橋上擠滿了人,顯示出橋的堅固。
虹橋的右邊河上有一艘船正要通過橋洞,船夫趕緊降下船桅,以免撞到橋身,此時有人撐篙,有人划槳,橋上跟船上的人呼喝聲不斷,非常緊張熱鬧。




萬石(ㄉㄢˋ)船
北宋造船業相當發達,造的船也很大,
船中的空間非常寬敞,可以「錢載二十萬貫,米載一萬兩千石」
入夜後,還可以看到一位歌女正在唱歌跳舞取悅船中的客人。




王家紙馬  萬石船
畫面的上方偏左有一家店舖(沒全部入鏡)招牌寫著「王家紙馬」
門口還擺著一座紙紮的樓閣,這是一家冥紙店,有人根據這家店判斷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清明時節。
宋代時主張薄葬,官府規定棺木內不准放入金銀珠寶,宋人只好以紙錢紙紮祭品來代替貴重的陪葬品,這項習俗一直影響到現代。
畫面前面是萬石船的碼頭,船上岸邊的人兒忙來忙去,也很熱鬧。





村莊   進城驢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laucipp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