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趟鳌鼓賞水鳥之行時間很充裕,所以撥個空經由快速道路到官田的水雉生態教育園區(連結到園區)看看水雉。還沒看過水雉,本打算今年夏天前往但又撥不出時間,只能冬季來看它們的冬羽。

此時正好是菱角的產季,路途中遇到採菱姑娘













幾百公尺後就看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






園區有一個解說中心、五個賞鳥屋及六個生態池






還有幾個育苗池及教學池,育苗池的睡蓮開的很漂亮。






溼地生態池面積非常大,水雉還有其他水鳥就在裡面生活。







首先看到一隻夜鷺






水雉不時在溼地上面飛行,但離第一賞鳥屋非常遠,拍出來的照片都很小一隻。







到第二賞鳥屋剛好遇到一隻比較近的,但還是要裁,
加上上午是個大逆光,拍出來的照片品質實在不佳。
所以最好是下午傍晚來這兒。






    水雉喜歡在有浮葉植物的水澤地區活動,因此有「葉行者」的稱號。又因為常棲息在菱角田,也有人稱之為「菱角鳥」。繁殖期時羽色亮麗,長長的尾羽在水面行走或飛翔時飄逸美麗,因而也有「凌波仙子」的美稱,不過冬季的此時,水雉換上冬羽,頸部的金黃及胸腹的黑色都消失了,黑白不分明,看起來一點都不美。






    根據園區的資訊全世界水雉科鳥類共有8種,大多分布在熱帶至亞熱帶的湖泊、埤塘、沼澤間;台灣只有一種,不過卻是全世界八種中唯一具有繁殖羽(夏羽)與非繁殖羽(冬羽)不同形態,以及定期遷移的習性。





    水雉的母鳥與公鳥外觀大略相似,但母鳥體型較大,習性跟彩鷸很像,一妻多夫制,交配後,母鳥生完蛋就走人,再去找其他男朋友配對生蛋,公鳥則是個盡責的好爸爸,負責孵蛋育雛,所以帶著小水雉走來走去覓食的都是公鳥。






生態池中最多的是紅冠水雞,其次是水雉,偶爾還看到其他水鳥。
這隻鬼鬼祟祟脖子很長瞳孔圓形的是黃小鷺(黃葦鷺),跟鳌鼓那隻栗小鷺不一樣。






好瘦長的身軀,像鳥中的長頸鹿。







這樣看起來更像長頸鹿








正要離開園區時,在旁邊的甘蔗園看到一隻環頸雉,
相機拿起來準備按快門時已經鑽到甘蔗叢裡,不過還是滿開心的。
明年夏天再回來
欣賞凌波仙子拖著長尾巴的美麗繁殖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laucippe 的頭像
    Glaucippe

    我的生活攝影紀錄

    Glaucipp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